003039300011.jpg

這幾天天氣好冷,我只想窩在棉被裏看書跟寫文QQ

但是天不從人願,除了我要繼續為文邑的籌備東奔西跑外,<性愛自修室>第二季上線了!!!要人怎麼專心工作!!!(今天打開NETFLIX要來看就接到要工作的電話QQ)

有空再來跟大家討論美劇和電影吧!

 

有誰現在還有喝茶的習慣呢?我一直覺得喝茶是件很雅致的事。今天要來介紹的,就是曹俊英的《茶亦醉人何必酒》

還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,學校和鶯歌老街很近,和一個剛認識的同學踩著腳踏車去老街,逛了逛瓷器、品了品茶,想吸收一點文化的氣息;在差不多的時候在網路上添了這本書,完全是慕「名」而來,而且還不是慕作者的名,而是這天下我最愛的兩個名詞、一個動詞——茶、酒、醉。那時對萬物都極感興趣,什麼都碰一些,當然也就什麼都不精,頭熱一陣,過了也就過了,而這書就擺在案頭,翻也沒翻過。

我想,「茶」就是這樣吧!想來那時,我的時候未到。

IMG_5718.jpg

這個冬天過的庸庸碌碌,有天回宜蘭家裏,看到這書還在案頭,動也沒動,對著忘了要靜下心的自己嘆了口氣,想著得空一定要來好好地讀。作者是個茶癡,在中國那邊是茶界著名的女茶人,行文間有的是對茶的癡迷,把茶飲的有品、有禪、有和,幾乎是把整個中華文化都喝進那一口茶裏。作者把自己活得像一杯茶,簡單又有韻味,清新卻又讓人深刻,值得人再多讀幾遍他的話

就好比這句「沏這一壺沒有塵念的光陰」,第一遍看去,還以為又是犯了現代文學界常見的毛病,氾濫使用「光陰」二字,讀來沒有韻味、顯得俗氣;然而,再讀一遍,作者這段形容的是茶友拿珍藏的雪水煮茶,通篇說的是天山雪水的難得、講的是煮茶的費時,這蒐集雪水又埋於土中等上兩年的時間,也難怪這壺茶沏來已不是有味的液體,而是無形的光陰了;再讀第三遍,其實,茶本身喝的不就是光陰嗎?

吸收天地露水,要時間;茶農悉心摘下茶心,要時間;運到山下焙茶、加工,要時間;待茶發酵、翻烤,要時間;就連泡茶時,煮水、煎茶,都要時間。你說,一個懂茶的人是怎麼踏遍鐵鞋才碰上一口懂人的茶?也難怪作者喝了這麼口用天山雪水泡的茶,便揮筆寫到「頃刻間,淚便落了下來。」

這杯喝下的,是光陰啊!

IMG_5676.jpg

我有個壞習慣,應該說是兩個,一是我喜歡抄錄喜歡的句子,一是我喜歡在書上寫字。雖然這樣的習慣會讓書折舊(這要是我自己的書要賣給我這二手書店,該是通通沒價的),過去我也確實非常愛惜書,不願意有一點點的摺痕;然而,有天我突然悟到——這是我的書呀!古人不都會在讀來有味的句子邊寫下批註嗎?有時甚至是這些批註引人注意呢!

我既沒有要轉讓他人,也沒有要遺忘感動,親筆抄錄下的字句,不就是把我當下的宇宙給刻印上了?假若真有他人看見了,豈不是兩個時空的人在同樣的字句上見著了面?該是多好的緣分呢!人和人相處不也是如此?雖然來這一世匆匆,但我們若不去愛、不去闖、不去用力地活,這刻意要不著痕跡的躲過俗世,豈非另一種俗?到底落入了《紅樓夢》中妙玉的結——「欲潔何曾潔?云空未必空。可憐金玉質,終陷淖泥中。」既然我都有緣讀上這本書了,又何必執念於不留痕跡?

讀這書,書裏有禪、有茶,每份往心裏去的感動都是溫柔的,沒有粗魯的撼動,像和一個文人雅士沏茶閒聊,話說得輕、字卻有整個文化的份量。而且這份感動還會回甘呢!同樣的句子讀一遍和讀兩遍,意思、情境完全不同,像是每一巡都有不一樣口感的茶,相當有層次。

比如這書裏引用的這篇,出於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:

「那一夜

我聽了一宿梵唱

不為參悟

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

 

那一月

我轉過所有經輪

不為超度

只為觸摸你的指紋

 

那一年

我磕長頭擁抱塵埃

不為朝佛

只為貼著了你的溫暖

 

那一世

我翻遍十萬大山

不為修來世

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」

 

常有人說,做文學的人總是心裏小劇場太多、想多了;這話雖是調侃,但也說得不錯。

倘心裏沒有情,怎麼讀得到詩意?倘心裏沒有佛,怎麼喝得出禪性?這本書讀來像靜、像茶、像人、像禪、又像書,想來是筆者和讀者心中有著呼應的宇宙吧!

在浮沉現世,能偶見知己,怎麼不值得提筆記下,怎麼不值得再來一杯茶?

智者問禪,清茶一杯;愚者問禪,佛經萬卷。」——曹俊英

 

書籍資訊:

2013,曹俊英,《茶亦醉人何必酒》,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文邑|群 的頭像
    文邑|群

    文邑|群

    文邑|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