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5962.JPG

第九十二屆奧斯卡終於落幕。也許有人會說,這和一間二手書店有什麼關係?群怎麼發了這麼多奧斯卡的文章(還有瘋狂的咆哮)但大家也別忘記,「文邑」是群的目標,「文藝」也是啊。

縱使每場競賽的結束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,然而19年依舊有許多傑出的影視作品,能登上電影的最高殿堂奧斯卡,都是無比珍貴和讓人很「阿斯—」的事情。群個人也相當愛看影視作品,雖然有的人是書派,有的人是影派,但我個人是覺得兩件事並不衝突,同樣的故事以不一樣的敘事手法呈現,那就是不同的創作。也因此,當我把重點擺在「欣賞」作品時,我就更會聚焦在這個呈現手法上,這也是我看書時讀的是文字的美,看影視欣賞的是視覺的魅力

那廢話不多說,群這邊就單刀直入談今年奧斯卡年度電影的《寄生上流》吧!

IMG_5954.JPG

剛剛往前找了剛看完《寄生上流》時寫下的評論,發現已經是七月份的事情,也看到了一些物是人非的痕跡。(偏題了。)剛走出影廳的時候,我和身旁的人說:「我實在不很喜歡韓國人。」接著我補上一句:「可能是我也真的太歐美化了吧。」

什麼是我這邊提到的歐美化
我所謂的歐美化,體現在對於生活壓力的態度,無論是創作呈現或是真實生活,我和這些歐美思維的人,都某程度的想要一個「能力越強、責任越重」的階段性結局,都想要在這個無止盡的戰鬥,站得直挺挺而且打不倒,就算倒下了,也是可歌可泣的倒下,最終都會成英雄歐美電影是「把你的頭壓進水裏讓你喘不過氣,你不斷抬頭要掙脫,要麼吸到了一口氣反擊,要麼四肢漸漸無力,大家都會屏息專注在你的奮力抵抗」;然而,韓國人或者韓國電影,對於壓力的呈現方式卻是「把你的頭壓進水裏讓你喘不過氣,你不斷抬頭要掙脫,然而,你的頭只會被壓得更深、更用力,你只能就這麼絕望、渺小的死去」。這方式之於我,不夠浪漫、不夠娛樂、也不夠戲劇化,畢竟說真的,大家進電影院都麼是一種休閒。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下「我實在不很喜歡韓國人」這個註解。
然而,電影這樣,是不是因為,生活就是這個樣子?就比如有個人曾說的:「
所有的歷史讀的都是當代史。」我們的創作,都是現代的事,自殺率居高不下、生活壓力瀕臨崩潰的韓國,他們的生活就是如此的喘不過氣。我不喜歡韓國人或韓國電影,比如這部電影我覺得有許多隱喻或象徵丟的太直接,以致失去玩味的地方,就好比在他們聊完蟑螂以後,他們的每一幕都非常「盡忠職守」的扮演蟑螂,這要是歐美電影,大概會是在中間「不小心」提到蟑螂,然後在後面的某個片段,讓你恍然發現他們好像蟑螂,接著再讓你往前咀嚼這個象徵的相像之處。
但這部電影用精湛的手法,大力的丟出慘狀,我覺得倒不是嘲諷劇,這就是一齣用力的悲劇(當然,也有很多笑料,但就像一些政治迷因一樣,邊笑邊紮實地覺得可悲)。我不喜歡這種直接的感覺,但是,這是一齣很棒的電影,拍攝手法無庸置疑,我只是單純的不喜歡跟著窒息而已。只是,
這次的肯定,是不是代表這個世界上,有太多人不是看了《寄生上流》感到窒息,而是他們就
正在窒息?
當時一同看戲的人說,她覺得應該停在上一個片段就好,然而,我想那才是最發揮導演特色的時刻——日子過不下去然後你使勁過了,你苟延殘喘的過了,然而,日子還是日子,它只會笑著告訴你:「喔,你努力過了?是喔,哈,干我屁事?」

它不會因為你比較努力或比較悲壯而變得仁慈,它也不因為把你逼死而感到快活,它只是單純地、完全地不在乎你——你的努力是你家的事,它依舊是最殘忍、最無情的日子。
對,當社會已經極端到這個地步,討論的就不再是居住正義的重要性、不再是貧富差距的嘲諷,甚至不是人性的黑暗或者光明,它沒有要誆騙你或者要啟蒙你,它直截了當的告訴你,就像電影中那句——「
就是沒轍。
對,就是沒轍。這是一間會淹水的半地下室,就是沒轍;這是一部韓國電影,就是沒轍;這是一場撕心裂肺,就是沒轍;
這是我們投胎來的時代,就是沒轍。

這是一個沒有英雄、沒人會救你的社會,就是沒轍。

雖然我個人非常內在的私心上,並不是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,也不很喜歡韓國人,但我得說,無庸置疑地——這是一個令人佩服的國家、這是一群讓人尊敬的人

畢竟,無論他們的生活樣態、民族個性、文化表現是怎麼樣,你都得由衷欽佩——每一個體認自己是誰、接受自己是誰、展現自己是誰的存在,都是一朵美麗且堅毅的玫瑰

我不喜歡的韓國人,就是一朵這樣美麗且堅毅的玫瑰。

 

最後,恭喜《寄生上流》寫下歷史,拿下第九十二屆奧斯卡年度電影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文邑|群 的頭像
    文邑|群

    文邑|群

    文邑|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